日本前首相石破茂宣布辭職,令政壇再度陷入不確定。然而,政治震盪沒有嚇退投資者,反而成為資金追逐新故事的導火索。日經 225突破 44,000 點,不斷刷新歷史紀錄。究竟是什麼力量在推高日本股市?這種上漲是否具備可持續性?
推動行情的首要動力來自於日本政局變化帶來的政策想象空間。眼下,自民黨內呼聲最高的候選人高市早苗主張擴大財政刺激、強化國防,並明確反對過早加息,這讓投資者憧憬更寬鬆的政策環境。若她上任,防務、能源及出口相關產業無疑將成為最大贏家。
即便另一位競爭者小泉進次郎勝出,也並非利空。他以溫和、穩健著稱,市場普遍認為,這將有助於股市維持平穩上漲的節奏。換句話說,無論最終人選是誰,市場都在為「新領導人帶來政策支持」這個故事買單。
作為深受國際資金驅動的指數,日經 225 走勢與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密切相關。後者被廣泛預期將在 9 月會議中降息 25 個基點,而 8 月美國 PPI 的回落也讓市場賦予了約一成的概率押注 50 個基點的降息。美國貨幣環境的放鬆不僅利好美股,也推動了包括日股在內的全球風險資產情緒升溫。
此外,日美貿易問題的進展也增強了交易員信心。日本首席關稅談判代表本周在 X 平台發文稱,美國將在 9 月 16 日之前下調對日本汽車的關稅,消除了 7 月協議遺留的不確定性。
對於依賴出口的日本而言,這一舉措直接利好汽車與半導體板塊,同時在心理層面提振了製造業信心。短觀調查顯示,9 月日本製造商信心已升至 2022 年以來的高點。對美貿易的不確定性緩解,成為日本市場的「托底力量」。
如果說政治和外部環境是短期催化劑,那麼真正支撐日經自四月以來漲幅超過 46% 的,是日本經濟自身的恢復力。日本二季度 GDP 年化增長率達到 2.2%,遠超市場預期的 1.0%,內需和出口的驅動作用正在顯現。
日元貶值在此過程中發揮了「雙重作用」:一方面增強出口競爭力,另一方面使日本資產在海外投資者眼中「打了折扣」。僅 8 月份,外資就淨買入近 3500 億日元的日本股票和約 4200 億日元債券。
與此同時,隨著日本擴大投資稅收優惠的計劃,日本國內資金也在逐步活躍。數據顯示,日本家庭總金融資產超過 14 萬億美元,但長期以來現金和存款佔比超過一半。然而,隨著通脹逐漸回歸,居民的購買力和資產實際收益受到影響,而工資水平也迎來了三十年來首次實質性增長,可支配收入明顯改善。
這些變化提升了家庭對股市的興趣和風險承受能力,促使部分資金開始從儲蓄遷移至股票市場。對於日經指數而言,這類國內資金的流入提供了潛在的「長錢」支撐,不僅增加市場流動性,也為股市在面對外部波動時提供了穩定的需求基礎。
另一股推動日經上漲的重要力量來自科技板塊,尤其是 AI 與半導體相關產業。日本在相關領域具備集聚效應,從設計到製造,再到應用生態,都較為完善,這讓日本在全球資金尋找中美之外的投資標的時格外突出。
軟銀就是典型案例,其第一季度透過大手筆投資 AI 項目實現扭虧,包括在 OpenAI 的股權投資以及參與 Stargate 數據中心項目。而索尼則憑藉穩健的季度業績,上調了全年盈利預期,進一步增強了市場對科技股盈利韌性的信心。
對於有興趣投資科技主題的市場參與者來說,中美兩地的投資環境都面臨掣肘。美國科技股估值高企,加上貨幣政策前景不明,部分資金選擇分流;而中國市場則面臨貿易摩擦與國內融資政策收緊的挑戰。在這種背景下,日本市場憑藉較高的開放度、相對穩定的政策環境以及成熟的科技產業鏈,使其在全球資金尋求中國和美國之外的投資標的時具備優勢。
總的來說,日經指數的這一輪上漲,並非單一因素驅動,而是短期政策、經濟復甦與長期改革共同作用的結果。隨著盈利預期改善、回購與股東回報加速推進,投資者開始將重心從短線題材轉向長期價值。如果這些改革能夠實質性提高企業 ROE,那麼日本股市的「價值重估」仍有不小的空間。
然而,樂觀背後並非沒有隱憂。首先,高估值與倉位集中意味著脆弱性上升。在股價快速攀升之後,市場往往更容易對負面消息過度反應。其次,雖然 GDP 超預期增長、日元貶值支撐了出口,但經常帳盈餘下滑凸顯進口成本壓力,這也暗示通脹風險依然存在。也就是說,外部樂觀與內部約束之間的張力,並未真正緩解。
此外,政治與政策變數也不容忽視。自民黨將在 9 月 22 日啟動總裁選舉程序,並於 10 月 4 日投票。若黨內權力之爭演變為內部分裂,市場的不確定性將迅速抬升。
從貨幣政策角度看,日本央行雖然已在工資增長與通脹指標上滿足加息前提,並暗示年內可能行動,但短期大概率仍維持觀望,這對股市形成支持。然而,一旦央行轉向更激進的緊縮,若日元大幅走強,出口導向型企業或將承壓。
我認為日本股市依舊是一個具有吸引力的中期故事,年內或能穩步收穫溫和漲幅。但這條上行之路可能不會一帆風順,全球不確定性意味著波動仍將成為伴隨行情的「常態」。
此處提供的材料並未按照旨在促進投資研究獨立性的法律要求準備,因此被視為市場溝通之用途。雖然在傳播投資研究之前不受任何禁止交易的限製,但我們不會在將其提供給我們的客戶之前尋求利用任何優勢。
Pepperstone 並不表示此處提供的材料是準確、最新或完整的,因此不應依賴於此。該信息,無論是否來自第三方,都不應被視為推薦;或買賣要約;或征求購買或出售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或參與任何特定的交易策略。它沒有考慮讀者的財務狀況或投資目標。我們建議此內容的任何讀者尋求自己的建議。未經 Pepperstone 批準,不得復製或重新分發此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