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科技板塊持續走強,利好消息頻傳。從DeepSeek的崛起與行業加速整合,到阿里雲發布通義千問2.5-Max並與蘋果達成合作,一場科技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展開。
在市場情緒高漲與資本積極湧入的推動下,恒生指數自1月13日以來一路攀升,截至撰稿時,最大漲幅已超23%,並有望挑戰去年10月的高點。與此同時,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MSCI中國IT指數及中證1000IT板塊等相關標的亦錄得顯著漲幅。
然而,在科技股引領的這輪上漲行情中,投資者不禁思考:隨著密集利好逐步兌現,中國科技股的上行動能能否持續?市場是否已到全面「買入中國」的拐點?未來又存在哪些潛在風險?
本輪AI板塊的行情始於DeepSeek-R1的發布。DeepSeek的橫空出世向市場證明,高端晶片與巨額預算並非AI發展的唯一路徑——透過高效演算法設計,中國企業同樣能在有限算力下實現低成本、高性能的AI訓練與推理。
這一突破不僅讓OpenAI、Google、Meta等國際巨頭感受到競爭壓力,也使高端晶片霸主輝達(NVIDIA)面臨新的挑戰。隨後,DeepSeek與微信搜索、百度文心大模型、阿里雲ModelStudio等本土平台的快速整合,進一步推動AI產業鏈的規模化發展。
如果說DeepSeek用演算法優化打破了資本估值枷鎖,打響了中國科技板塊崛起的第一槍,那麼阿里雲與蘋果的合作則開啟了中國科技企業尋求國際合作的「雙贏」之路。
一方面,阿里雲作為中國最大的雲服務商,具備高度語言理解能力的通義千問模型、對隱私數據的嚴格保護政策,以及豐富的本地監管經驗。這些優勢有助於蘋果AI算力在中國大陸的部署,享受開源生態的群聚效應,並試圖挽回由於用戶無法使用蘋果智慧服務而流失的市場份額。
對阿里而言,蘋果龐大的用戶基礎為AI模型的多場景應用與數據訓練提供了寶貴資源。更重要的是,在合作過程中,阿里雲將有機會深入了解蘋果的作業系統、晶片架構及數據中心布局,從而更好地應對未來可能的監管變化。
無論是AI發展路徑的突破,還是與全球科技巨頭的合作,中國科技企業正憑藉創新推動產業升級。技術落地不僅增強了投資者信心,也讓資本市場對中國科技行業的未來充滿期待,進而推動相關股價上揚。
不同於過往市場對消息面的短暫反應,我認為本輪AI板塊的持續上漲,或許不僅是對技術突破的興奮反應,更可能預示著中國整體創投環境的改善。
在AI創投領域,業界普遍認同「三大門檻」:訓練AI所需的高品質數據、推動演算法突破的頂尖人才,以及支撐模型運行的大規模算力資源。這些關鍵要素長期由行業巨頭掌控,使得資本對中小企業的投資格外謹慎,限制了初創企業的成長空間。
然而,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DeepSeek的成功打破了中國科技創投「小院高牆」的固有認知,證明了在算力受限的環境下,演算法創新依然可以創造突破性價值。這不僅為AI產業開闢了新的技術路徑,也讓中國科技企業在早期階段就有機會獲得體系化的資金與資源支持。
更重要的是,這一變革既激發了AI領域的活力,也有望推動整個科技產業鏈加速發展。晶片製造商如中芯國際、AI硬體企業寒武紀,以及計算架構創新者海光資訊等,都可能在這一浪潮中迎來新的市場機遇。
隨著技術突破、資金流向與市場格局的重塑,中國科技產業正邁入一個更具開放性與可持續增長的嶄新時代。
自1月中國設立600.6億元國家AI產業投資基金以來,各地政府紛紛加快布局,人工智慧行業正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以DeepSeek所在的浙江省為例,政府提出到2027年培育3,000家AI企業,總營業額突破1萬億元,並鼓勵市縣設立AI產業子基金,為科技企業提供更充足的資金支持。這種從中央到地方的積極推動,正為行業發展創造更有利的環境。
與此同時,中國證監會在2月7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資訊技術、人工智慧、新能源等領域的優質科技企業上市與發債融資,並優化併購重組與股權激勵機制,以幫助企業做大做強。此外,該文件還引導私募基金投資早期、小型科創企業,並針對AI初創企業的估值與盈利預期提供更清晰的指引,減少市場的不確定性,讓資金流向真正有潛力的項目。
在此基礎上,2月17日召開的民營企業家座談會進一步釋放出積極信號。在中美貿易摩擦可能升級的背景下,這場會議不僅彰顯了政府對民營企業的重視,也展現了對科技創新的堅定支持。
從資金支持、資本市場優化到企業信心提振,這些舉措正逐步形成合力,推動科技企業更穩健地發展。隨著資本不斷流入,人工智慧等高端科技行業有望迎來新一輪增長,而這不僅是企業的機遇,也可能成為中國經濟打破「雙速增長」模型,邁向更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動力。
這場由技術突破、資本助力與政策護航共同驅動的變革,正深刻塑造全球交易員的投資視角,「中國Alpha」也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然而,比起現在全情押注中國,我認為交易員還有一些值得留意的風險。
首先,中國風險資產的整體回暖仍顯得不均衡,各板塊間的表現存在顯著分化。例如,港股AI和科技板塊走勢強勁,而其他板塊漲勢相對疲弱。剔除恆生科技指數後,恆生指數年初至今的加權回報僅上漲3%,顯示出市場的廣度仍然有限。同時,儘管南向資金今年以來淨流入高達170億美元,但資金主要湧向IT和通訊服務行業,而對消費品及傳統行業的投資相對謹慎。這種資金偏向性,可能導致市場的上漲基礎尚不夠穩固。
其次,中國經濟仍面臨一些結構性挑戰,包括通縮壓力、消費需求疲軟以及房地產市場低迷。特別是在全國兩會召開前的政策真空期,市場對政府如何進一步引導經濟復甦仍存疑慮,短期內或將限制更廣泛的市場回暖。
此外,川普可能重返白宮帶來的貿易政策風險不容忽視。他的競選言論中提及可能對晶片徵收100%關稅,同時強化反壟斷審查,並進一步收緊輝達(NVIDIA)對華晶片供應。這一系列舉措,雖然可能在長期上加速中國半導體行業的國產替代進程,但短期內可能對中國科技股帶來供應鏈調整的壓力,並引發市場情緒波動。
當然,市場的走勢從來都不是線性發展的。儘管當前的不確定性仍存,我們正處於一個高波動、高機會的市場環境之中。市場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對技術迭代、政策紅利與資本流動的精準把握。在這場變革中,真正的贏家不是最懂技術的人,而是最擅長捕捉波動的獵手。
此處提供的材料並未按照旨在促進投資研究獨立性的法律要求準備,因此被視為市場溝通之用途。雖然在傳播投資研究之前不受任何禁止交易的限製,但我們不會在將其提供給我們的客戶之前尋求利用任何優勢。
Pepperstone 並不表示此處提供的材料是準確、最新或完整的,因此不應依賴於此。該信息,無論是否來自第三方,都不應被視為推薦;或買賣要約;或征求購買或出售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或參與任何特定的交易策略。它沒有考慮讀者的財務狀況或投資目標。我們建議此內容的任何讀者尋求自己的建議。未經 Pepperstone 批準,不得復製或重新分發此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