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稅談判的結果顯著超出市場預期,樂觀情緒迅速反映在資本市場中,恒生指數單日飆升近2.9%。然而利好僅曇花一現,隔日空頭迅速回補,市場重新走弱。
這不禁讓交易員反思:市場為何在利好落地後反而轉向?在目前這場談判的「暫停鍵」背後,哪些更關鍵的問題尚未真正解決?接下來的宏觀線索,又將如何決定博弈的走向?
從宏觀視角看,關稅對中美的打擊路徑並不相同。對美國而言,這是一場供應端的衝擊,可能在數月後推升通脹、壓縮企業利潤空間;對中國而言,則是需求側的打擊,更直接地抑制出口與投資。
短期來看,美國經濟數據仍具韌性。4月非農就業數據強勁,ISM製造業與服務業PMI高於預期,加上低油價和進口搶跑效應,使得通脹尚未加劇。但若高關稅長期持續,鮑威爾所憂心的「滯脹」局面將日益嚴峻:經濟增長放緩,物價卻依舊頑強,美聯儲貨幣政策陷入兩難局面,透過降息快速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空間極為有限。
從政治週期來看,2026年美國將迎來國會中期選舉,財政政策約束將逐步強化。目前美國背負著36萬億美元國債,其財政壓力已不僅是「赤字」,而是結構性危機。關稅、赤字、債務三者交織,決定了這場談判對美方而言並非「可有可無」,而是「迫在眉睫」。
相比之下,中國的應對顯得更為從容與主動。在中美談判與聯準會議息會議臨近之際,中國政府提前推出一攬子寬鬆政策,進行預期管理。我認為背後主要原因有二:
一方面,選擇在4月PMI數據走弱、五一假期結束後的市場空窗期發力,有助於對沖經濟下行壓力;另一方面,配合人民幣匯率階段性升值窗口,有效緩解資本外流與匯率波動的擔憂。
政策工具方面,最新的刺激措施包括對大型銀行下調50個基點的存款準備金率,對汽車金融與融資租賃公司定向降準至0%,政策利率下調10個基點,下調一系列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利率,以及增加多個定向貸款額度等。
除此之外,資本市場同步發力,整合股市支持工具,放寬險資入市的部分限制,並要求金融機構設立專門的資產投資部門,用於投資科技股與創新債。
這輪刺激政策不僅增強了市場信心,其根本目的在於刺激內需,用結構性的方式撬動信貸擴張,引導資金流向科技升級、消費換新與養老服務等領域。這有助於推動結構升級,減少對外部因素的依賴,把關稅陰影下的「被動承壓」轉變為「蓄力反彈」,為潛在衝擊做準備。
從外貿結構來看,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對美出口第一季同比下降11.2%,但對東盟與歐盟的出口分別增長8.4%與3.6%。這顯示供應鏈區域多元化戰略正逐步見效,增強了中國在後續談判中的議價能力。
儘管中美雙方已暫時擱置新的關稅措施,但實質上的角力並未真正緩和。換句話說,在此前貿易幾近凍結的背景下,關稅更像是一種制裁工具,而非博弈籌碼。如今隨著貿易逐步回暖,關稅戰或許才真正進入了實質性談判階段。
此次雙方將關稅從「非理性」下調至更可接受的水平,有助於減輕美國面臨的輸入型通脹壓力,也為中國出口企穩與內需提升創造空間。然而,對中國而言,總計30%的關稅依然會增加一部分企業的成本,抑制需求。而對美國而言,只要債務高企,且財政與貿易赤字問題未解,任何協議都可能只是暫時的休戰。
與此同時,美國可能會在其他領域繼續加碼,例如對中國科技企業的制裁、對關鍵零組件的出口管控,甚至在東南亞或墨西哥推動「繞道壁壘」。換句話說,戰線可能會轉移,但競爭不會消失。
儘管貿易摩擦暫時緩和,市場並未因此完全放鬆警惕,第二季無疑將成為中美經濟政策與市場情緒走向的重要階段。
就關稅談判本身而言,鑒於雙方此前已在超過100%的關稅上作出讓步,未來再度接近該水平的可能性極低。然而,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提到了中國可能達成新的採購協議,但歷史提供了一個重要警示。如果中國如同2019年那般,在即將到來的談判中繼續掌握主動並採取「承諾但不兌現」的策略,可能進一步削弱美方的談判籌碼,從而為中國資產提供更強支撐。
對美國而言,市場正在關注關稅談判、減稅與降息這三大政策方向,至少需要在其中看到一至兩個實質性進展,才能有效支撐風險資產的估值水準。若進展不及預期,投資人可能被迫重新計入關稅衝擊帶來的經濟與企業盈利壓力。
而中國方面,目前較低的關稅水準已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外部風險,市場普遍認為年化增長率達到5%的目標可能無需大規模額外刺激。但若經濟數據在第二季出現實質改善,7月召開的政治局會議或成為新的政策發力點。目前,在 AI 股崛起與中國推出刺激政策提振內需的敘事下,科技與消費仍然是值得留意的板塊。
總的來說,關稅大降不代表風險出清,貿易繼續不意味著信任重建。中美之間的談判仍將反覆,而市場也將在「緩和」與「警惕」之間尋找新的平衡點。
此處提供的材料並未按照旨在促進投資研究獨立性的法律要求準備,因此被視為市場溝通之用途。雖然在傳播投資研究之前不受任何禁止交易的限製,但我們不會在將其提供給我們的客戶之前尋求利用任何優勢。
Pepperstone 並不表示此處提供的材料是準確、最新或完整的,因此不應依賴於此。該信息,無論是否來自第三方,都不應被視為推薦;或買賣要約;或征求購買或出售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或參與任何特定的交易策略。它沒有考慮讀者的財務狀況或投資目標。我們建議此內容的任何讀者尋求自己的建議。未經 Pepperstone 批準,不得復製或重新分發此信息。